|
![]() 报告人:菊池正浩(NHK企划•出品人) 题目:“韩国新安冲•沉船之谜” 1976年在HNK播放的“NHK特集 韩国新安冲•沉船之谜”由菊池先生担纲摄影。本次报告中,菊池先生在展示节目录像的同时,当年拍摄中的花絮也一一娓娓道来。菊池先生还进一步谈到,自当年拍摄开始,对该课题的探讨至今又经历了30年的推进,如果现在再次制作这个节目,当采取怎样的拍摄思路方为妥当。 |
|
![]() 报告人:森达也(爱知县陶瓷资料馆主任学艺员) 题目:“中国陶瓷所见东西交流——以沉船打捞所见资料为中心” 中国的陶瓷,在西亚、东南亚以及东亚等地有大量发现。该报告通过青瓷、白瓷等实物资料,对东西交流史进行了令人颇有兴味的解读。尤其是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物品(印尼•黑石号、中国•南海1号;韩国•新安沉船等),这些真实反映当年面貌的实物资料引人注目。当天的报告中,森先生也大量展示了在各地遗址和博物馆访问时拍摄的照片。 |
|
![]() [第一次] 13:00~14:30 [第二次] 14:40~16:10 [第三次] 16:20~17:50 主题: 区域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变迁 ——以历史时期山西地区研究为中心 主讲人: 安介生先生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学习院大学客员研究员) 教 室: 学习院大学创立百周年纪念会馆4楼 第4会议室 ※ 中文授课。 ※ 免费参加,无需预约。 →详情请参阅此处(PDF文件<日文>、276KB) |
|
![]() [第一次] 13:00~14:30 [第二次] 14:40~16:10 [第三次] 16:20~17:50 主题: 韩中关系史当如何理解? 主讲人: 洪性鸠先生 (韩国•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科专任讲师 /学习院大学客员研究员) 翻译: 李英美女士 法政大学专任讲师 教室: 学习院大学北2号馆10楼 大会议室 ※ 免费参加,无需预约。 →详情请参阅此处(PDF文件<日文>、2,240KB) |
|
![]() 2007年4月11日举办 报告人:李 相勋(庆北大学校博士后期课程) 题 目:“关于罗唐战争的终结” 罗唐战争(669—676年)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与新罗之间长达8年的的战争。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载,在韩国和中国的史书中互有差异,学界因此而意见纷呈。本报告围绕发生于罗唐战争主战场的“买肖城战役”(陆战)和“伎伐浦战役”(海战)而展开。675年9月,薛仁贵的舰队向汉江河口发动攻击,同时,驻屯于买肖城的李谨行部队也试图突破临津江防线。676年11月,在锦江河口的伎伐浦,薛仁贵舰队与新罗水军发生大战,伎伐浦战役成为终结罗唐战争的最后一战。 |
|
![]() 2007年1月15日举办 报告人:洪 性鸠(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专任讲师) 题 目:“清代海禁政策的性质” 洪性鸠先生此次报告了比明代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清代海禁政策。 报告指出,康熙32年(台湾平定以后,海禁政策逐渐缓和)以后清代海禁政策的性质可以归结为准许民间贸易和维持海洋秩序两大原则。加上清政府所采取的严防国内米谷外流和禁止海外移民政策,作为朝贡体制维持手段的海禁,与明朝相比,其意义已经弱化。 报告得到了井上彻先生(大阪市立大学教授)的精彩点评与会场听众的踊跃提问。 |
|
![]() 2007年1月12日举办 报告人:阿子岛 功(山形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题 目:“灾害考古学•环境考古学” 阿子岛功先生是自然地理学方面的专家,研究地域涉足日本国内及海外地区,活跃于环境地理学和应用地貌学等研究领域。当日的报告中,阿子岛功先生介绍了在考古遗迹中寻找过去地震、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所留痕迹的方法。并对地图和卫星图像的判读方法进行了解说。 |
|
![]() 2006年11月15日举办 报告人:刘 序枫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题 目:“近世东亚海域及漂流问题” 刘序枫先生专攻中国海洋发展史及中日关系史,对近世东亚的海域交流颇有研究。当天的报告对近年来东亚各国间海难及漂流的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 漂流问题不仅涉及国家间的应对处置,也涵纳了异质文化间的认识、海外信息的获得等多种值得展开的课题。今后的研究将从以本国漂流民为中心转向对东亚全局漂流民求助及遣返制度的廓清。这就提出了超越国别史的研究框架,推进共同研究的必要性。 |
|
![]() 2006年10月27日举办 报告人:林 裕己(山九株式会社) 题 目:“中国古代的青铜镜——镜中的诗人群体” 林氏为青铜镜收藏家,其藏品以汉代青铜镜为主,收集有战国、辽、金、高丽和日本(江户时代)的青铜镜100多枚,兼及铜镜铭文的研究。目前,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正在积极推进林氏铜镜收藏的保存管理与电子化等工作,并考虑在不久的将来,将藏品的影像数据公布于东洋文化研究所主页。 当天的报告以中国铜镜的研究史作为开场,涉及樋口康隆先生编年方案提出以后的研究现状和目前面临的课题,以及数据库的制作和意义。报告后的铜镜实物展示时间,令参加者获得了一次宝贵的亲临接触体验。 |
|
![]() 2006年8月7日举办 报告人:张 晓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题 目:“城市化与乡村聚落的空间过程 ——近百年来上海东北部的聚落变迁” 报告人:傅 林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题 目:“志丹苑遗址与吴淞江的变迁”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的外向型经济由此发展,并成长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张晓虹女士的报告,以上海东北部为个案,对该地区开埠以后聚落体系与空间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2001年5月发现的上海志丹苑遗址被判定为元代的水利遗迹。傅林祥先生介绍了遗址的概况,探讨了该遗址与方志所载任仁发吴淞江治水计划中同在该地的“赵浦闸”之间的关系,并对该遗址与吴淞江变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