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海洋文明的历史和环境(学习院大学・复旦大学・庆北大学校)

JapaneseKoreanChinese

第13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2008年5月20日举办

  报告人:菊池正浩(NHK企划•出品人)
  题目:“韩国新安冲•沉船之谜”

 1976年在HNK播放的“NHK特集 韩国新安冲•沉船之谜”由菊池先生担纲摄影。本次报告中,菊池先生在展示节目录像的同时,当年拍摄中的花絮也一一娓娓道来。菊池先生还进一步谈到,自当年拍摄开始,对该课题的探讨至今又经历了30年的推进,如果现在再次制作这个节目,当采取怎样的拍摄思路方为妥当。





第12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2007年12月3日举办

  报告人:森达也(爱知县陶瓷资料馆主任学艺员)
  题目:“中国陶瓷所见东西交流——以沉船打捞所见资料为中心”

 中国的陶瓷,在西亚、东南亚以及东亚等地有大量发现。该报告通过青瓷、白瓷等实物资料,对东西交流史进行了令人颇有兴味的解读。尤其是从沉船中打捞上来的物品(印尼•黑石号、中国•南海1号;韩国•新安沉船等),这些真实反映当年面貌的实物资料引人注目。当天的报告中,森先生也大量展示了在各地遗址和博物馆访问时拍摄的照片。




学习院大学
东亚学交流讲座(2007年度)
シラバス 第二期 9月12日~14日

[第一次] 13:00~14:30
[第二次] 14:40~16:10
[第三次] 16:20~17:50

主题: 区域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传统社会变迁
             ——以历史时期山西地区研究为中心
主讲人: 安介生先生
         (中国•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学习院大学客员研究员)
教 室: 学习院大学创立百周年纪念会馆4楼 第4会议室

※ 中文授课。
※ 免费参加,无需预约。

  →详情请参阅此处(PDF文件<日文>、276KB)
  





学习院大学
东亚学交流讲座(2007年度)
シラバス 第一期 7月18日~20日

[第一次] 13:00~14:30
[第二次] 14:40~16:10
[第三次] 16:20~17:50

主题: 韩中关系史当如何理解?
主讲人: 洪性鸠先生
        (韩国•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科专任讲师
            /学习院大学客员研究员)
翻译: 李英美女士 法政大学专任讲师
教室: 学习院大学北2号馆10楼 大会议室

※ 免费参加,无需预约。

  →详情请参阅此处(PDF文件<日文>、2,240KB)




第11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11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7年4月11日举办

  报告人:李 相勋(庆北大学校博士后期课程)
  题 目:“关于罗唐战争的终结”

 罗唐战争(669—676年)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唐朝与新罗之间长达8年的的战争。关于此次战争的记载,在韩国和中国的史书中互有差异,学界因此而意见纷呈。本报告围绕发生于罗唐战争主战场的“买肖城战役”(陆战)和“伎伐浦战役”(海战)而展开。675年9月,薛仁贵的舰队向汉江河口发动攻击,同时,驻屯于买肖城的李谨行部队也试图突破临津江防线。676年11月,在锦江河口的伎伐浦,薛仁贵舰队与新罗水军发生大战,伎伐浦战役成为终结罗唐战争的最后一战。




第10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10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7年1月15日举办

  报告人:洪 性鸠(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专任讲师)
  题 目:“清代海禁政策的性质”

 洪性鸠先生此次报告了比明代研究程度相对薄弱的清代海禁政策。
 报告指出,康熙32年(台湾平定以后,海禁政策逐渐缓和)以后清代海禁政策的性质可以归结为准许民间贸易和维持海洋秩序两大原则。加上清政府所采取的严防国内米谷外流和禁止海外移民政策,作为朝贡体制维持手段的海禁,与明朝相比,其意义已经弱化。
 报告得到了井上彻先生(大阪市立大学教授)的精彩点评与会场听众的踊跃提问。





第9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9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7年1月12日举办

  报告人:阿子岛 功(山形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题 目:“灾害考古学•环境考古学”

 阿子岛功先生是自然地理学方面的专家,研究地域涉足日本国内及海外地区,活跃于环境地理学和应用地貌学等研究领域。当日的报告中,阿子岛功先生介绍了在考古遗迹中寻找过去地震、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所留痕迹的方法。并对地图和卫星图像的判读方法进行了解说。




第8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8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6年11月15日举办

  报告人:刘 序枫
      (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题 目:“近世东亚海域及漂流问题”

 刘序枫先生专攻中国海洋发展史及中日关系史,对近世东亚的海域交流颇有研究。当天的报告对近年来东亚各国间海难及漂流的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
 漂流问题不仅涉及国家间的应对处置,也涵纳了异质文化间的认识、海外信息的获得等多种值得展开的课题。今后的研究将从以本国漂流民为中心转向对东亚全局漂流民求助及遣返制度的廓清。这就提出了超越国别史的研究框架,推进共同研究的必要性。





第7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7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6年10月27日举办

  报告人:林 裕己(山九株式会社)
  题 目:“中国古代的青铜镜——镜中的诗人群体”

 林氏为青铜镜收藏家,其藏品以汉代青铜镜为主,收集有战国、辽、金、高丽和日本(江户时代)的青铜镜100多枚,兼及铜镜铭文的研究。目前,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正在积极推进林氏铜镜收藏的保存管理与电子化等工作,并考虑在不久的将来,将藏品的影像数据公布于东洋文化研究所主页。
 当天的报告以中国铜镜的研究史作为开场,涉及樋口康隆先生编年方案提出以后的研究现状和目前面临的课题,以及数据库的制作和意义。报告后的铜镜实物展示时间,令参加者获得了一次宝贵的亲临接触体验。




第6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第6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2006年8月7日举办

  报告人:张  晓虹(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题 目:“城市化与乡村聚落的空间过程
           ——近百年来上海东北部的聚落变迁”

  报告人:傅 林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题 目:“志丹苑遗址与吴淞江的变迁”

 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正式开放为通商口岸。上海的外向型经济由此发展,并成长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张晓虹女士的报告,以上海东北部为个案,对该地区开埠以后聚落体系与空间构成的变化进行了探讨。
 2001年5月发现的上海志丹苑遗址被判定为元代的水利遗迹。傅林祥先生介绍了遗址的概况,探讨了该遗址与方志所载任仁发吴淞江治水计划中同在该地的“赵浦闸”之间的关系,并对该遗址与吴淞江变迁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研究。









学习院大学
东亚学交流讲座(2006年)
ポスター 第一期:7月18到20日〔韩国史〕

[1节课]从13:00到14:30
[2节课]从14:40到16:10
[3节课]从16:20到17:50

主题:朝鲜时代的文化和社会
主讲人:禹仁秀先生(韓国/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历史教育系副教授
                /学习院大学客座研究员)
教室:学习院百年纪念会馆3层第1.2会议室

第2期:7月25到27日〔中国史〕

[1节课]从13:00到14:30
[2节课]从14:40到16:10
[3节课]从16:20到17:50

主题:近代江南民间信仰-祭祀政策和民间信仰的变迁
主讲人:朱海滨先生 (中国/復旦大学歴史地理研究所副教授
                /学习院大学客座研究员)
教室:学习院百年纪念会馆4层第4会议室

  →详情请参阅此处(PDF文件<日文>、2.2MB)
  


第4次/第5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第4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3月22日 星期三 9:00-11:30 “譚其驤歴史地理講座”
    復旦大学文科楼八楼歴史地理中心会議室
  主 持:葛剑雄先生(復旦大学歴史地理中心教授)
  报告者:参照下列。

第5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3月25日 星期六 14:00-17:00 ”东亚海文明Forum“
     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愚学堂201号第1演习室
  主 持:洪性鸠先生(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讲师)
  报告者:下列*标记者。

鹤间和幸先生(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从海洋的环境分析历史:东亚海文明史的构筑*
浜川荣先生(共立女子大学客席讲师)
 东亚海文明史研究中运河的意义*
市来弘志先生(学习院大学客席讲师)
 4-6世纪的华北平原和诸辽东/遼西民族
森部丰先生(关西大学文学部副教授)
 东亚海域粟特网络研究计划
村松弘一先生(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助手)
 东亚海文明和水利技术*
菅野惠美先生(文教大学客席讲师)
 黄河下游流域的研究的观点
中村威也氏(大江户高校客席讲师)
 中国/朝鲜半岛/3-6世纪的日本文化交流*
水野卓先生(庆应大学大学院博士后半期课程)
 东亚海文明的形成和对河川的影响-春秋战国期的大河认识*
大多和朋子氏(学习院大学大学院博士后半期课程)
 游女情况所见的东亚海洋*
长谷川顺二先生(学习院大学大学院博士后半期课程)
 卫星遥感下的西汉黄河故道复原*
福岛惠先生(学习院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半期课程)
 东亚海和粟特人的商业网络*
下田诚先生(东京学芸大学客席讲师)
 东亚海域出现的国家形成和青铜兵器研究*




第3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2006年3月17日 召开

主持:钟江宏之先生(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副教授)
开场:诹访哲郎先生(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报告:福宽美先生(学习院大学客席讲师)
  『おもろさうし』所见北方的文化要素
会场:琉球大学

 『おもろさうし』是16世纪到17世纪编纂的琉球的官撰歌谣集。报告全面读取其三机能体系,分别表现第一机能神圣性,第二机能战斗性,第三机能生产量/丰饶的特征。这些系统给朝鲜半岛的人们带来的是12世纪在朝鲜半岛成立了的“三国史记”,被实际上叫倭寇的集团转达。
 福先生将要素/文化要素/北方性的ヤマト性,中国南方性的要素等的复合,解析流球民俗,以及考察在朝鲜半岛有代表的文化要素,将之当做北方性的文化要素,并且全面找到了三机能系统:汉城/察度/高丽瓦。
 报告接下来谈有关语言的联系。报告后,张东翼先生(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教授)/禹仁秀氏(庆北大学校师范大学副教授)给予积极评语。





第2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2006年3月3日 召开

报告:伊第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先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题名:东亚传播小麦者的小河墓地发掘~
评语:井上隆史先生 (日本放送协会executive producer,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口译:黄暁芬氏(东亚大学综合性人间/文化学部教授)

 小河坟墓遗迹发掘,伊第利斯先生参与了2002-05年的调查。使用大量贵重未发表的照片资料、木乃伊以及墓前的木制品的照片特别好几次地重复,给与人民很深了印象。
 从木乃伊的腰附近编织了的筐子发现,小麦已经在那时出现。据井上先生的评语说,1000年前小河坟墓遗迹的存在,靠近黄河流域小麦的栽培地区。小河坟墓遗迹和黄河流域关系,考虑到欧亚的东西的小麦传播,是一个关键。




第1次东亚海文明论坛
写真 2006年1月18日 召开

鹤间和幸先生(学习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钟江宏之先生(学习院大学文学部副教授)

 第1次东亚海文明论坛目的是以向各位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市民转告本事业为主要。
 鹤间先生解说了本事业被采纳的历史趋势,讲述了本事业的特征,并围住欧亚和日本列岛的海起名为“东亚海”的缘由,以及拿黄河和长江下游和海洋发展联系起来,谈”东方大平原”的事,并报告了作为”东亚海文明”构筑新的文明史必要性。
 作为段II的代表钟江先生把东亚海放于的“网络“,报告了作为段II讨论关于人之间/文化的交流的实例。
 日本律令、中国以及朝鲜研究学者末松保和教授谈了研究积累的提高和学术继承培养人等今后计划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