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人员: 村松弘一、小山田宏一、柏仓伸哉、福岛惠、吴吉焕、李文基、禹仁秀、洪性鸠、李志淑、崔垠植、李相勋 2006年7月,本调查组成员实地踏访了河内平原的狭山池,从文化、技术传播的角度入手,着眼于朝鲜半岛水利遗迹与都市间的关系,以狭山池为中心进行了考察。这次考察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对东亚海文明的基础,即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稻作传播之路进行研究。 12月22日,调查队访问了座落于金堤市的碧骨堤。碧骨堤建于4世纪百济王朝时期, 是朝鲜半岛现存记载最早的堤防遗址,目前残存有绵延3公里的堤防和石门。由调查得知,碧骨堤采用了与狭山池相同的敷叶施工法,但堤身的维护方法依然不清楚。这座堤防的灌溉服务区也难以确定,尚不能确认为防潮堤。但是,这一带是朝鲜半岛南部最大的湖南平原,我们认为碧骨堤应当是着眼于服务扶余附近一大片农业地带的重要水利设施。这一点,不由令人联想起难波宫与狭山池之间的关系。 12月23日,调查队在扶余踏访了拥有百济王墓群的陵山里遗址。王陵的西侧有陵山里寺遗址和百济罗城。罗城也采用了敷叶施工法。进入市内,我们还走访了宫南池,亦名苑池。苑池所体现的文化,自中国传往朝鲜半岛,此后进一步影响了日本平城京的东院庭园,个中存有联系。 12月24日访问了永川市的菁堤。琴湖江的东侧,广阔平原的东部坐落有灌溉池,含有负重岩石层的高台狭窄部分建有堤防,即菁堤。该地有两座重修碑,一座立于康熙年间,另一座正面刻有“丙辰”铭文(法兴王23年,公元536年),背面刻有“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铭文。随后,调查队走访了庆州的雁鸭池和书出池。 12月25日,又访问了尚州的恭俭池。在安东,调查队参观了近年在韩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贮水池遗迹——芋田里遗址。 |
|
参加人员: 森部丰、中村威也、福岛惠、陆长玮 港班在福建省泉州及厦门就港口城市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12月29日到达上海的港班,于30日上午乘坐飞机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并立即前往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进行考察。31日,考察了泉州西郊地区。在磁灶镇,调查队访问了唐末至宋代制作日用瓷器的金交椅山古窑遗址。另外,走访了旧日摩尼教寺院的遗迹,现存有摩尼佛的草庵寺院、安平桥,最后参观了六胜塔。此次亲眼目睹了泉州湾的风貌,比之仅在地图上观察,对于港口城市泉州地理景观的理解大大加深。 1月1日是对泉州市区的考察。上午,前往开元寺。寺院建筑中的立柱, 采用了旧时泉州婆罗门寺院的构件。在开元寺内有古船陈列馆。展示有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木船和当时的交易品清单(有香料等),从中可见以泉州为节点的南海贸易的面貌。下午,考察了宋代市舶司遗址和伊斯兰寺院。市舶司遗址因为自行摸索,中途迷路。1月2日,前往泉州东郊。考察了明代为防备倭寇而建造的崇武古城。下午参观了洛阳桥和保存有大量宋代以降碑刻的九日山。碑中记载了祈祷航海安全方面的内容,并且在碑文撰人中可见与市舶司有关的人名,泉州作为交易节点之繁荣,由此得以佐证。1月3日,前往厦门进行了当日往返的考察。近代以降,厦门急速发展成为发达的港口城市。在厦门,考察队参观了座落有公共租界的鼓浪屿、以及南普陀寺、胡里炮台等地方。 1月4日,在泉州市区考察了祭祀妈祖的天后宫。该庙的建筑,与开元寺一样,采用了婆罗门寺院的旧基,这一点,令人深感兴趣。天后宫的正前方,是宋代以降作为泉州城南门的德济门遗址,目前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的准备工作。随后,实地查看了流经泉州市区附近的晋江。见证了晋江惊人的宽度,由此也确认了没有直接临海的泉州得以具有港口城市功能的一个原因。 |
|
参加者: 鹤间和幸、市来弘志、长谷川顺二、盐泽裕仁、宇都宫美生、 胡云生、王大学 黄河班在河南省沿延津县、新乡市、卫辉市一线进行了实地考察,主要目的是探寻西汉时期黄河故道在当地残存的遗迹。战国以后,黄河蜿蜒于今天黄河以北地区。两汉时期,濮阳附近的黄河河段决徙改道,而此次考察地区的河道在当时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段黄河发生大规模的变化始于金代。 该地区黄河河道的特点,一方面即前面谈到的“从古代至金代出现了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另一方面,“河道于金代改徙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复到原来的河道。”黄河因为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两岸形成天然河堤。因而,寻找黄河故道的一个方法,就是找到因黄河曾流经而形成 的天然河堤。古代的河道(天然河堤),日后历经洪水、决堤等水文灾害,加上人类活动取土削平,其遗迹常常因此而消失。而此次考察的地区,因为前述两个特点,依然残有遗迹的可能性很高。 实地考察中一处具有指示性意义的遗迹是太行堤(右侧照片所示)。这段河堤目前在延津县境内,距离今黄河30公里。据《延津县志》记载,可以确定这就是古代黄河的河堤。河堤周围砂地比较多,堤防本身也含有大量的砂粒。砂质非常细腻,与濮阳附近的古黄河,以及现在流经济南的黄河中的砂粒相似。这些砂粒恐怕就是由古代黄河所带来。 这段河堤数年前还有10多米高,但是随着多年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高速公路网建设的快速推进,河堤中段已有部分被取土削平。这次调查,尚残有2~3米的高度,若干年后,可能这些仅有的痕迹也将消失。此次恰逢天时地利人和,得以实地观察到这些遗迹,可以说是本次考察最大的收获吧。 |
|
参加者: 浜川荣,水野卓,青木俊介,久慈大介,王大学 运河班进行了揚州/高郵/淮安的现场调查。目的是寻找运河/在文献看得见中国最古的邗沟(在揚州~淮安建造)和东亚海文明的关系,并且更大的课题是现邗沟成为基础的“京杭大运河(以下大运河)”的航行情况。 邗沟3公里长,从揚州市西北角的蜀崗的实际/东南部约10米宽。5世纪前半,吴王夫差构筑。在历史上起重要作用,是东亚海文明的形成的重 要证据。许多僧侣以及遣唐使频繁地航行,唐代鉴真(揚州出身)/日元仁等由此交通。 出于此次最大的目的有甚至一部分航行在揚州~淮安間的“大运河“,現在揚州付近的“大运河“没有客船,除了承载货船以外。在揚州市内,不擅长那样的交涉,但是当移动到揚州北郊的邵伯,并且和摆渡船的船夫商谈的时候愉快安排了小轮船。结果航行到高郵市约36公里,2小时。至于“大运河“的水深最大8米,宽度最大300米,超过预想的规模。频繁地来往的货船的货物好象是大量在华北面出产的煤炭。 淮安以北的“大运河“听说荒废显著。下年度以后调查将对此有开展,希望也想对“大运河“的有全面和深入的研究。 |
|
参加者: 鹤间和幸、钟江宏之、家永遵嗣 作为日本海调查的一环,现场调查在上述日程进行。由于此次的调查,作为代表性位于青森县五所川原市的日本中世纪的港湾遗迹的十三凑遗迹为中心访问,东北以及遗迹/传道路南面的历史和以日本海为中介的交流和交易的博物馆。报告介绍了在十三凑遗迹调查概要。 在十三凑遗迹的调查之后,现在的十三湖及其周边交通,确认了在历史民俗资料馆加深对十三凑遗迹的全体像的理解。 随后五所川原市教育委员会的榊原滋高氏,在前十三小学(现在清算十三凑遗迹的遗物的室)解说,给人 看了各种各样的陶瓷器代表出土遗物了。随后实际踏察,并且亲见还存在于领主馆周围所推定的护城河遗迹,结束在十三凑遗迹的调查。 前十三小学有很多文物,里面含有中国/朝鲜制造陶瓷器,可以据此回忆以前的十三港繁荣。另外在地区和有领主馆以及家臣队事町屋地区等上成立年代有若干分歧,十分复杂,需要新的发掘。另外,冬天的十三湖的冻结以及出自强风的沙子的累积体验,只有现场调查才能做到。 确实体会到了以东北/道路南面以十三凑代表的地域的海为中介的交流的繁盛和发达,历史上涉及的领域广域。今后加深调查,并且得到更多的支持,应该能得到许多有价值的新发现。 |